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府、米、绥、横、靖”五校联考(232804Z)语文试卷答案
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府、米、绥、横、靖”五校联考(232804Z)语文试卷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国考1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我将至死不忘。”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堰,武玉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猜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正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约誓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约誓。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洽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棚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甘茂攻打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线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一二联以记叙为主。)16.(6分)(1)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任选两个角度,每个角度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鸟倦飞而知还羁鸟恋旧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18.(3分)①血气方刚;②载歌载舞:③喜气洋洋(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9.(4分)作曲家马可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了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登时激情澎湃。(1句1分,2句3分,3句4分)20.(4分)①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他们唱着…唱着…唱着…唱着…”,由四个“唱着…”动宾结构的句子构成,形式上构成排比,语势贾通,增强了节奏感;②内容上,“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着《金不换银不换》”3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