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题(含答案解析)考试试卷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题(含答案解析)考试试卷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国考1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并未强调哪种方式是由士族控制,排除B项;“惟以词藻、墨义取之”就是以诗赋取士,“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恩荫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而材料是三种考试方式是否封卷的对比,排除D项。8.A【解析】实行草原本位主义的政权将国家建设的重心放在草原游牧地区,对于农业区往往采用掠夺式的统治方式。材料中的元仁宗着眼于农业发展,减少行猎,体现了草原本位主义的松动,故选A项;单凭题干所述,也未与其他现象比较,不能说明元朝汉化才开启,排除B项;题干所述与理学统治地位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题干中的变化是由元仁宗开始主动调整的,但由“田禾多不收”“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减”可知,这种调整并不单单是帝王个人旨趣的变迁,而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元朝统治者,其个人旨趣应该更倾向于行猎活动,排除D项。9.C【解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逐渐调整统治政策,发展生产、振兴儒学文化,加强了知识分子对清王朝的认同,故选C项;黄宗羲拒不仕清,排除A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康乾盛世”指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黄宗羲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去世,排除D项。10.B【解析】根据材料“后来南洋大臣成为湘系的禁脔,北洋大臣成为淮系的专设交椅”可知,南北洋大臣的职位由湘系和淮系势力垄断,这反映出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故选B项;依据材料“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陆续设立南洋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由地方要员兼任,负责南北的交涉通商、海防交通等”可知,此时清政府仍由地方官员办理对外交涉事务,体现出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项;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依旧让地方大员处理外交,没有体现外交机构走向完善,并且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涉及清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属于内政问题,与半殖民地化无关,排除D项。11.D【解析】据图可知,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晚于军用企业,而且数量多于军用企业,这是因为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用企业遇到的财政困难,洋务派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即民用企业应军用企业需要而生,故选D项;材料是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而非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宗旨是“自强”“求富”,以挽救国家的颓势,而非追求利润,排除B项;“转变”的说法与图中“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长期并存的现象不符,排除C项。12.C【解析】根据材料“1871年中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则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的条款”可知,清政府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反对将“一体均沾”写入条约,主张中日订立等条约,说明清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无法体现宗藩关系的解体,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的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意味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故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13.D【解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廷重金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新政的彻底破产,也使得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在器物层面学西方,而不触动基本的封建制度是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由此掀起了旨在变革政治体制的维新变法运动,故选D项,排除B项;清廷承认盲目排外的义和团具有合法性,并不利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故排除A项;反割台斗争针对的是民族危机的加剧,并不是指现代化的“狭隘性”,故排除C项。14.C【解析】当维护共和的一系列斗争失败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受到极大冲击,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故选C项;孙中山接受了苏联和中共的帮助,把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排除A项;20世纪20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2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