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 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1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国考1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
1历史试题)
11.朱熹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17北宋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从赵普的屡次谏言到王安石变法,无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不反映出宋朝士人为维护封建政权而作出的最大努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优而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据此可知,与朱熹相比王阳明的思想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在当时士人中也不是个别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A.更加维护封建伦理道德B.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精神因是C.更加强化封建思想统治D.具有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A.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12.明朝,赵壅“常念丽江丧祭过侈,乃取考亭(书院名,朱熹曾于此讲学)《家礼》,酌C,三教合一潮流的发展D,理学影响力逐渐扩大以俗宜,编次为书,名曰《丧礼仪节》。发梓以遗乡闾,乡人翕然从之”。此外,如18.有学者认为宋朝的儒学家虽然高度宣扬“人”的地位和价值,掀起了人的主体性“冯善、汪堤、吕坤、宋氟、吕维祺等人无不如此”。这反映出明朝部分学者和个性自由的启蒙思潮,但这种启蒙的实质是“无主体性”,人们仍依附于自然经A.助长了基层社会奢靡之风B恪守程朱理学的人伦规范济和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该学者意在强调C.注重儒家伦理原则的践行D.力推社会主流观念的转变A理学对宋朝文化的启蒙影响13.王守仁的心学认为心只有一个,就是道心,并明确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这就B理学未能突破传统的文化模式很容易让人认为人的所有心念都是符合于道即天理的,只要是从心中发出来的,C儒家思想对人创造力的桎梏都是天理。晚明李贽沿着这个思路前进,提出了“童心说”,却掀起了反理学的浪D.宋朝商业发展的内在文化阻力潮。这主要说明19,明朝思想家李贽曾说道:“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A.李贽继承了心学的精髓B.王守仁明确倡导思想解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C.心学反对盲目服从权威D,理学内在矛盾推动其衰弱耳。”还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这表明李贽14,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借鉴,如近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A.呈现出鲜明的叛逆色彩B.力图推动儒学回归本原实施方案》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双C.否定了社会主流价值观D排斥孔子的“圣人”地位元”育人。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蕴含着20.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问答集《传录》中有一句话“满街皆是圣人”,在王阳明看A.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B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来,无论是庶民还是圣人都有同样的心,但是他们都在私欲前止步。而16世纪C.朱熹关于名教伦理的阐释D,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后半期的思想家李贽却把圣人的权威看作是问题,论述“夫圣人亦人耳…不能15.陆九渊认为教育可使人存心、养心和去蒙蔽、明天理。在内容上,他把一般知识无势力之心;虽盗跖,不能无仁义之心”,努力把圣人民化。两者思想的共同及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点是的深入体会,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艺,才能学以成人。可见,陆九渊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A.强调把读书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B认为心本原使教育内容流于空洞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C.认为教育治学的目的是探寻技艺D.倡导教育要兼顾教化性和实用性21黄宗羲认为“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否定了“能16.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福建发生水灾。朱熹等人请求官府发粮,设社仓,赈济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的行为。黄宗羲的这一思想灾民,秋收后,民众将赈米返还。之后,社仓在朱熹等人办理下,运营良好,陆九A.冲击了传统的纲常伦理渊亦赞赏并推广此法。这反映了当时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A.理学强调求真务实探寻真理B.官府的赈灾方式存在缺陷C.开始对天道观进行反思C,理学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D.朱陆两派弥合了治学分歧D.构建起了君主立宪的基本框架历史·周测卷(二十二)第3页(共8页)历史·周测卷(二十二】第4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