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币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及答案(九)语文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币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及答案(九)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国考1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一中2024
    2、2023-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试卷八
    3、2023-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试卷九
    4、炎德英才大联考2024长沙市一中
    5、2024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试卷二
    6、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4答案
    7、炎德英才大联考2024长沙市一中月考二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子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一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般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