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QG)历史

全国大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新高考QG)历史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国考1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全国大联考第四次历史
    2、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试卷历史
    3、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
    4、2024全国大联考答案历史
    5、全国大联考2024历史
    6、全国大联考2024高三第二次联考
    7、全国大联考2024高三第二次
    8、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四次
    9、高三全国大联考2024第四次
    10、2024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
15.自1901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广大人民抗捐抗税、反洋教、反饥饿、反禁烟、反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12分)口调查、抗租和抢米风潮等各种形式的“民变”,连绵不断,风起云涌,多达1300余起,“儿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并且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A.反洋教斗争已遍及全国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迅速传播C.清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D.反清成为当时民众一致要求16.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侵华目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一人之天下也。”该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10分)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促进了中国民众觉醒C.结束中国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D.建立了中华民国政权17.民国初期,宋教仁称,中国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当实现由革命党到政党些的转型,“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由此可知,宋教仁主张20.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当时许多报刊均对其做了跟进报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努A.组建政党内阁,维护革命成果B.树立政治权威,反对中央集权要求。(24分)C.完善民主程序,建立共和政体D.实行分权制衡,提升议会地位材料一1911年10月14日,《中国的危机》载:“中国的紧张局势并未减弱…英帝国一直18.中华民国建立后,国人逐渐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社会奥论也空前活跃,报纸刊物上对国事秉承的原则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利摆脱来自上层的奴役,这属于他们的内部事务,其他纷纷发表种种议论,各种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推动并组织起许多群众性的活动。材各国没有理由进行无理的干涉。”1911年11月29日,《攻陷武昌进一步和的希望》载:“袁料意在说明辛亥革命正在引导他人接受这样的观,点,除了推翻朝廷,关于立宪政府的一切事宜已经得到认可,再些A.促进了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B.推动了革命政党的不断涌现进行争斗已没有意义。”1912年2月15日,《南京共和党人》载:“孙中山怂恿的行动引起了C.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体D.开始了思想观念的剧烈转变人们的疑虑。人们认为,这表明中国与外国列强的关系出现误解,当孙准备移都南京时并未班级姓名征得外国的同意。”母/分数一摘编自英国主流报刊《泰晤士报》2562材料二1911年10月21日,《最后之胜负如何》载:“今以革命党与政府,较二者所遇之天游时,果孰顺乎?所据之地利,果孰优乎?所得之人和,果孰多乎?”1911年12月20日,《记孙题号10111213141517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载:“故欧人前此惟知一中国有李鸿章,李死惟知有袁世凯,今答案者有孙逸仙,而袁世凯次之。”1911年12月27日,《和呼,战呼》载:“愿我将士勿少希望于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6分》议之可成,急整军旅矣,一日停战期满,即率大军北进以慰国民之热望。”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一摘编自同盟会中部总会机关报《民立报》甘材料一在资本主义扩张规律的支配下,随着英商在华利益的逐年下降,英国政府及工商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泰晤士报》关于“辛亥革命”言论基调的变化做出合理解释。(8分)资产阶级日生不满。为了开拓更为广泛的东方市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纷纷展开对华熘◇修约,希望通过和谈判、修改《南京条约》等来扩大对华通商,赚取更多商业利润,从而实现对华的和性扩张。但在咸丰帝指使下,通过五口通商大臣体制及两广总督叶名琛的阻拦,西方国家屡次和谈判的努力都化为徒劳。英国最终采取了暴力的资本扩张方式一第二綜次鸦片战争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清政府无视世界发展大势的种种做法终于导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立报》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并分析该报刊的影了一场本可避免的战争。族编自丰晓华雾二次路片皮拿者于问周再研究)响。(8分)鸣材料二为了确保天津租借的安全,从心理上摧垮天津人民抵抗的意志,1901年1月2日,都统衙门以天津“市地面窄狭,各商运往货物甚为不便”为由,张贴告示,下令把“所有周围城墙,全行拆尽”。另外,都统衙门还毁坏了天津附近及环渤海边防的军事要塞和炮台。在海(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运用报刊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8分)河两岸,从大沽口到天津城,分布着多处炮台,是清政府军事防御的主要设施,自然也成为八閻国联军摧毁的对象。都统衙门实施拆毁的炮台,除了黑炮台以外,还有清军驻天津的中营、前营与后营以及芦台运河上的几处营房;除兵营外,都统衙门共拆毁炮台25座。摘编自郑林、白纯《八国联军在华殖民统治机构考略》历史(三)第3页(共4页)名师卷·周测卷历史(三)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