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师联盟 2024届9月高三开学考(XG)语文答案

九师联盟 2024届9月高三开学考(XG)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国考1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九师联盟高三八月开学考
    2、九师联盟2024高三4月联考语文
    3、2024九师联盟高三8月开学考
    4、2023-2024九师联盟高三8月开学考语文
    5、2024年九师联盟高三开学考
    6、九师联盟高三四月2024
    7、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开学考
    8、九师联盟2024高三4月语文
    9、2024九师联盟高三寒假开学考
    10、2024九师联盟高三开学考
15.相同点:都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1分)高诗借“寒灯”渲染了旅馆的清冷,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崔诗领联借“乱山”“残雪”“孤烛”等意象抒发了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孤苦的心情。(1分)不同点:高诗三、四句运用“对写法”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却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种“对写法”将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2分)崔诗尾联直抒胸臆,“那堪”二字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抒发了浓厚的离愁乡思。(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两首诗的抒情方式的异同点,故要分别对高诗和崔诗进行分析,再组织答案即可。16.(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2)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内容分别出自屈原《离骚》、白居易《琵琶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中屈原《离骚》、白居易《琵琶行》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诵读篇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篇目。17.①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百川归海、博采众长等)②迥然有异(截然不同、大相径庭等)③任重道远(路远迢迢、鞭长驾远、千里迢迢等)(每处填入的成语恰当且书写无误得1分,不恰当或书写有误该处不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18.第一处:引用“多关掌故,间涉鄙俚,实具民精神”是为了说明北京地名充满历史意蕴,来自民间,具有生活气息,朗朗上口。第二处:引用“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是为了说明北京胡同数量多,分布广,从而引出离对地名的保护的要求相差甚远的议论。(每处2分,两处都对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引用名人名言等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引用可以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19.①战争是人类社会的灾难之源②战争为何依旧无法避免③国家本质上的邪恶(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后面“它夺去生命…则只能接受被剥削甚至被奴役的命运”的信息可知,这里应填“战争是人类社会的灾难之源”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文的话题“战争”和后面“为何人类社会防止战争促进和的种种尝试往往收效甚微”等信息可知,这里应填“战争为何依旧无法避免”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前面“不是人类本质上的邪恶”可知,这里应填“国家本质上的邪恶”之类的内容。20.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项和文中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转换;B项,表示递进;C项,表示声音的延长。21.人类因为在本性上拥有着自我保全和侵略性的倾向,所以才会发动战争。(改对一处得1分,两处都对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语序不当,将“因为”移到“人类”的后面;成分残缺,在“自我保全和侵略性”的后面加上中心语“的倾向”。22.【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史铁生和李大钊的话,出现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核心概念,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抓住这三个核心概念并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我们置身于时间的洪流,站在“现在”这一节点上回望过去,跳望未来,不禁感慨:时间以其单向性分明地将“现在”从与“过去”“未来”的牵黏中剥离。人生在世,不可厌恶现在而回望过去,以耽误现在的努力;也【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23-24C·
本文标签: 九师联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