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四校联考(一)语文答案考试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国考1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广东省新高考2023-2024学年高三4月大联考
2、广东四校联考2024语文作文
3、2023-2024广东高三四月大联考
4、2024年广东省四校联考答案
5、广东2024四校联考
6、2024广东高二四校联考
7、2024广东四校联考
8、广东省四校联考2024
9、广东省2024高三四校联考
10、2024广东省四校高三期末联考语文
语文答案考试试题)
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帮助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刘华杰《天涯芳草》将作者数十年搜集研究植物的经历汇总起来,精心描述植物习性特点,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可亲可爱的自然世界。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材料二:除了密集地写人,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物”的书写,不少作家将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万千物种、历史考古、前沿科技等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一些作品出现了一种“博物”的书写倾向,作品呈现出一种“博物志”形态和气质。博物书写既指向一种“大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也将“物”作为人的延伸,甚至将其放置在与人平等的地位上。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一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是一种拜物教的书写。诸如类《小时代》的青春写作等,将都市之物背后的欲望放在写作的首要位置,充斥着对各种物大量的、细致的描绘,对物欲进行无节制地抒发。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学握的所有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式的写作。知识填寒进文本,并不表达文学的意义。一些作家追求大部头的写作,各种物的书写仅仅作为一种填宠材料,物的无序介入冲击了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的基本要素,而让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占据显要位置,并在一种强制阐释中获得合法性地位。最后,还要整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影响青年写作的焦虑一直存在,似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无论标榜怎么剑新和阐释,始终还是困绕着既定传统在打转,最终阻碍了文学真正的革新。(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物书写呈现出或长于咏物或长于科普等的不同风格,这源于作者的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写作风格的不同。B.刘华杰《天涯芳草》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讲述植物知识,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植物的精心描述,生动可读。C.一些文学作品的作家进行创作时,将诸多类型的“物”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甚至出现了“博物”的书写倾向。D.拜物教的书写并不可取;文学写作如果只罗列知识而不表达文学的意义,这样的作品更像是百科词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是他钻研博物学著作和细赋观察植物的结果。B.护林员要把专业的树木知识进行通俗化表达,语言既应科学严谨,又应浅白易懂。C.博物书写的作用比生态文学更大:前者更强调让大自然本身“说话”,后者则“代自然立言”。D.博物书写的特征之一是“博物”,即传播知识,但它还是“书写”,需用文学手段。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