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三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三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届国考1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特点的看法虽纷纭不一,但在一点上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续性。中国文化延续论是由梁启超最早提出的,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西人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追今日。”一些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文明是延续的,如美国学者菲利普·李·拉尔夫说:“(中国文明)一旦在远东出现,它就延续一并非没有变化和间断,但其主要特征不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像其他古代文明中断了?这不仅是作为“他者”的西方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需要寻找答案的问题。据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明持续性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原因并予以说明。(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国文明持续性的原因并予以说明。(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并不直接教育其子民热爱国家,而是给予子民一个逻辑的过程。他们教育人们敬天畏天,自称奉天命而行使统治权力。启对于其即位不服的有扈氏就提出“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周王利用礼制,教化了人们天子与天、祖先、臣子、民的关系,即天子要祭天、祭祖,臣子要绝对服从君,民对君是从属关系,其中心内容是教育人们要对统治者的“忠”,春秋战国以后,儒家的“五伦”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建构起身、家、国、天下四位一体的伦理系统;汉武帝时实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宋明开始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就是“五伦”说的发展,其核心是爱君主、爱朝廷、爱国家。历代统治者还利用献计献策的功臣、能臣、诤臣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例如周公旦、屈原、萧何、魏征、范仲淹、辛弃疾等,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为后人所景仰。一摘编自耿文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高三历史第4页共6页
本文标签: